学院始终以为学生就业增值赋能,提升综合职业能力为中心,以工学一体化技能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为主线,为城市发展培养了大批杰出的技能人才。如今,这些技能人才成为淄博市企业发展的主力军,为淄博市新兴工业城市建设提供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支撑。追风赶月莫停留,平芜尽处是春山。让我们以朋辈为引领,以榜样为力量,一起聆听那些有关梦想、拼搏的故事,了解那些努力和奋斗的过程,感受那些闪亮的现在。
“慢热学生”成长为企业骨干
读初中的时候,孙文淑属于成绩中游的普通学生。初中毕业后,孙文淑选择就读技师学院,她认为与其“按部就班”,不如学可以傍身的技术。进入学院后,孙文淑耐心、细致、认真,这让她显得比别人更“慢”一些。“老师教我如何发挥自身优势学习,鼓励我积极参加学生会和学校组织的各项活动。”孙文淑说,张帅老师那时刚刚大学毕业,不仅是自己的班主任,更是学生们的“引路人”。“在老师们的帮助下,我努力学习相关专业知识和技能。只有学到真本领,才能在工作中熟能生巧,灵活运用。”“慢热”的孙文淑,扎实走出每一步。
孙文淑的家乡是风景优美的淄博市文昌湖省级旅游度假区。在学院毕业后,她跟父母商量,准备到齐都药业工作,这让孙文淑的父母都非常意外。齐都药业,孙文淑的父母耳熟能详,村里人生病在村卫生室挂药瓶,大都用的是齐都药业的注射液。对于月收入不足2000元的家庭而言,孩子能够进入这样的大企业,让他们很高兴。
“刚进企业的时候,我还是很担心的,因为上班和上学毕竟不一样。害怕学不会师傅教给我的技能,害怕不能达到企业的要求。”孙文淑清晰地记得,她是在2018年5月入职齐都药业的。当时作为一名实习生,她隐隐有些担忧。孙文淑从最基础的灌封环节开始。在流水线上,如果不能第一时间发现产品的瑕疵,让不达标的产品进入下一个环节,后果难以估量。
责任心,是学校和企业的老师经常跟孙文淑强调的。“眼里要有活,要主动学习,去掌握更多的知识和技能。”经过实习期的锻炼,孙文淑给“责任心”做出了一个朴素而明确的定义。
在实习期间,孙文淑开始学习自己工作之外的知识,并在正式入职齐都制药一年半之后,通过了企业的GMP考试(《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ood Manufacturing Practice of Medical Products:也称GMP),从生产一线调入都药业质检中心。目前,孙文淑已经成为齐都药业质检中心生测组班长,质检骨干。
“对于我们的教师而言,往往有‘两个单位’‘两个办公地点’,一个是在学院,另一个就是在企业。”学院生物制药与化工系制药教学部副主任路光明说,尤其是孙文淑所在的生物制药专业,这也是学院首批优质重点建设专业,淄博市校企合作工学一体化建设专业,山东省技工院校工学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试点专业,同时也是人社部生物制药专业工学一体化课程标准和课程设置开发项目副组长参与专业。
根据学院的统一安排,老师们在学校给学生上两天课,然后再到企业“上班”。每到寒暑假,教师还要到企业进行实践学习,了解企业最新的发展动向,学习企业最新的工艺,与企业合作,制定本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开发一体化教学资源,还定期邀请企业实践专家到校为师生授课。
“老师们并不只是学习,最大的任务是发现企业的需求,并提出解决方案。尤其是技术攻关,老师们可以利用自身的知识优势,帮助企业解决问题。”路光明表示,近年来,双方的合作产生了许多成果和经典案例。这种学校与企业的“双向奔赴”,可以看做双方之间更高层次的一种交流。从给学生提供就业岗位,到对师资进行培训,然后到帮助企业进行技术攻关,尤其是学校对一些关键课题的立项……教师直接跟企业对接,形成了最接地气的教学模式。
“这些学生从学校就培养了良好的职业精神,踏实、奋斗,能够吃苦,这些方面跟我们企业精神非常契合。尤其是最基础的知识比较牢固,所以在一线岗位上能够有更好的发展。”齐都药业人力资源部副部长杨晓林表示,作为淄博技工教育集团的理事单位,他们从2009年开始与学院进行合作,到现在有200多名学生在齐都药业正式就业,从事生产、检验、销售、质量监管等各个环节的工作。
“一线知识扎不牢,在未来的岗位上肯定走不长远。”杨晓林说,企业深度参与了学校的课程建设,齐都药业每年都有很多高管和技术骨干到学校直接给学生授课,企业高管给学生讲解企业精神和企业文化,技术骨干给学生传授技术、技能,每年有三到四次,每次至少6个课时。企业提要求,学校定方案。职业技能培训变得更加有的放矢。齐都药业也是学院教学工作站和教师实践基地,每学期定期接收80名学生进站学习,寒暑假接收10余名教师入企锻炼,学习企业最先进的设备及工艺,将学习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2024年企业与技师学院联合申报产业学院,并于7月份揭牌成立鲁中现代制药产业学院。